近期,海外留学论坛上一则关于小组合作困境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。
有学生发帖称,在某次课程项目中,部分中国同组成员全程保持沉默,既未参与讨论分工,也未完成分配任务,甚至在最终展示时出现机械念稿、逻辑混乱的情况,更有传闻称相关作业存在代笔现象。
图源:pixabay
这一现象引发大量共鸣,众多学生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经历:
"部分成员似乎缺乏基础沟通能力,连 'I think we should start with this part' 这样的简单表达都难以完成,全程以微笑回应交流需求。"
"观察到有同学直接复制ChatGPT生成内容到PPT中,甚至未修正明显的语法错误与格式问题。"
"个别学生在阅读任务文件时表现出理解困难,最终提交的材料中竟包含 ChatGPT 的提示语未删除。"
展开剩余82%“很多中国学生直接和教授说中文!”
图源:pixabay
"令人惊讶的是,部分学生在与教授沟通时直接使用中文,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加剧。"
此类现象不仅影响团队协作效率,更引发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负面标签化讨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问题并非孤立存在。据权威调查显示,近半数中国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倾向于选择同胞组队,虽然降低了沟通成本,但也减少了语言实践与跨文化思维碰撞的机会。
此前,墨尔本大学商学院发生的一起课堂语言冲突事件也引发广泛关注。
图源:pexels
一名白人学生Harry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,因所在辅导课小组中中国学生占比高达95%,且课堂上频繁使用中文交流,导致他感到被边缘化,最终选择退课。
Harry是墨尔本大学商科一年级学生,在经济学入门课程的辅导课上,他发现自己所在的20人小组中仅有他一名白人学生,其余均为中国留学生,且授课导师也是华裔。
据他描述,课堂讨论中 “中文的使用率远超英语”,学生提问和导师解答时频繁使用中文,而课后也无人主动用英语解释讨论内容,导致他完全无法参与课堂互动,最终因无法承受这种孤立感而退课。
图源:pixabay
这一事件并非孤例。社交媒体上,许多学生分享了类似经历:“小组作业群里全是中文讨论”“教授用中文强调考试重点”“课堂上翻译软件的提示音此起彼伏”。
甚至有学生爆料,部分课程因中国学生占比过高,实际教学语言已 “默认中文”,本地学生被迫依赖同学翻译或自学。
澳洲高校近年来大规模扩招国际学生,尤其是中国留学生。以墨尔本大学为例,商科硕士课程中中国学生占比超过80%,部分热门课程甚至达到90%。
这种 “中国学生扎堆” 的现象导致课堂生态失衡:教师为照顾多数学生的语言水平,不自觉地简化英语表达;中国学生因语言障碍更倾向于用中文交流,形成 “语言孤岛”。
图源:pixabay
更值得关注的是,部分学生通过代考、代写等手段蒙混过关,尽管雅思成绩达标,但实际语言能力严重不足。
澳洲多所高校也在严查,大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,企图走代考这条“捷径”。
有学者指出,“学生用翻译软件应付课程,用 ChatGPT 写论文,甚至雇佣枪手代考,这种现象在商科尤为普遍”。
这种 “学历造假产业链” 不仅破坏学术诚信,也加剧了本地学生的不满情绪。
澳洲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(TEQSA)虽要求高校明确学生英语能力标准,但缺乏有效监管手段。
有教育专家指出,“高校过度依赖国际学生学费,导致语言门槛形同虚设。部分课程为迎合中国学生,甚至默许中文教学”。
移民专家Abul Rizvi直言:“当课堂变成文化飞地,所谓的国际教育就是个笑话。”
图源:pixabay
当中国留学生挤满悉尼大学的媒体实践课堂(616人)和经济学讲堂(983人),我们不得不反思:远渡重洋求学,究竟是为沉浸英语环境体验文化碰撞,还是为了一张镀金文凭?
正如Harry在退学前最后的困惑:“我该质问他们说什么,但为什么需要质问?”
当普通话取代英语成为澳洲课堂的“第二官方语”,受损的不仅是本土学生权益,更是中国留学生本应珍视的语言浸润机会。
审核:Riley
免责声明:本公众号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及公众号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未能找到文章出处,望谅解,如果有侵权行为,请与本账号联系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申明原文作者或者将侵权文章删除。并对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
熙浦国际搬家
熙浦国际提供专业的私人物品门到门国际运输服务,覆盖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,年服务跨国客户超5000例。在全国各地及数个海外主要城市拥有超10000㎡自营仓库。无论是移民、留学、工作,我们都能将您的家具、行李及个人物品安全送达世界各地。
853篇原创内容
发布于:上海市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,配资网站炒股,中泽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