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点三十二分,许昌一家胖东来超市刚开门,门口已围了一小圈人。有的低头刷手机,有的拿着小本和笔,等着“今天会不会又有什么瓜”。这阵仗,大概只有明星出行和刑警办案能比。
案发现场,不是血迹,倒是一地“评论区弹幕”。铺天盖地的“于东来你变了”“别把我们当傻子”显得比卖场的打折广告还亮眼。案子虽无尸无证,但信息分明比起案现场还要刺激——有本金、有利害、有情绪、有江湖规矩。
再往里瞧,神仙老板于东来,十年光景在消费者心中立起的“诚信企业家”形象,就这么在短短三十天里干脆利落地塌了房。分析原因,比“谁是凶手”还复杂:一边挺着西贝硬扛网友炮火,另一边被汤家凤一顿拍桌怒斥,后脚还被扒出自己早有“预制菜研发公司”布局,顺带再撞上九一八纪念日,历史立场也就此翻车。想找情节漏洞,可惜全是真事,没法“洗白”。
抽丝剥茧,这出舆论风暴怎么看?专用“证据链”逐条写下来:
于东来能红十年,靠的是“小处见真章”。胖东来的服务、无理由退货、员工分红,各类做派确实把同行搓得服服帖帖。央视点赞,外地老板打卡学习,地方政府当成“诚信企业”样板。若说这些年吹捧有没有水分,实地一走,有点像刑侦里见到“尸检现场纸包不住火”,一切都是证据自己会说话。
但人设这种东西,最怕自己揭自己的底。这场翻车导火索其实很“小”:罗永浩那句“西贝预制菜忽悠人”,其实就是把“餐饮背后那些讲不清楚的事”明摆出来。预制菜这个事,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碗饭:花钱求现做,结果端上来“流水线加热”,心理落差不比吃到米其林难吃。
没人想到,于东来偏偏跳出来,“感谢西贝,力挺预制菜”。这种操作,问题就出来了——“老板能理解行业难处,但顾客真没义务被你安利预制菜吧?”
本来舆论大潮都在怼西贝,于东来一口气站出来两次。首次发文又删号,二次发文关评论:这比现场扔证物还让人起疑——你要是真有底气,删什么?“硬刚”里带着撤退,还真不是职业习惯。
网友不买账,调侃“是不是也要自己做预制菜,所以帮西贝带节奏?”之前的“诚实企业家”人设,被推上了“利益绑定”这个讨论点。
而让此事彻底升级的,是汤家凤那幢“拍桌喷人”。他这位数界老江湖,平时讲题都能把人骂哭,这回倒是很“客气”地点评胖东来,但结论很致命:“你卖的好是你的能力,我认你本事,但别想消费者也认你的价值观。”谁买菜,是为了听老板的企业哲学?
一顿拍桌以后,网友纷纷在评论区合唱:“买菜就买菜,可别‘加料’。”企业家自己端人设,端到失控,最后只剩网友自带吐槽:“老板,求你别当老师。”
巧的是,证据还不止这些。一查胖东来早就“注册了预制菜研发公司”,还签了食材供应商协议,正好帮西贝一曝光,自己铺路也顺便走顺。说白了,剑指预制菜的风向早定好,倒是辩解太慢,顺路帮西贝说话,火力全开地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。要是刑侦案,这叫“三现犯罪意图”。
而更大的“扣分项”,则是历史立场那一笔。今年731部队题材电影上映,全网都在喊“铭记历史”,官方账号开口就是“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重要”,当时就引起一阵骂声。偏偏逮到九一八纪念日,这句“传播美好”又被官号翻出来,给人一种“你老板是真不懂什么是底线”的直觉。
这时的评论区,早就像“失控案发现场”:有痛骂的,有失望的,有专业反思的。“历史问题不能混着企业营销来做”,这一句,比任何产品质量都更敏感。盖棺定论?还太早。但“公关灾难”是板上钉钉。
最终,于东来全程的应对,表现得比“真诚”还让人“钝感”。从力挺西贝、删号闭麦、评论关停,到历史言论翻车,全程只剩“删、藏、躲”,连套公关稿都懒得发。对于十年前那个一路靠“解决问题而非躲着问题”的老板形象,这种“鸵鸟式”策略,属实让人无语。要说“企业家是高危职业”,大概也只剩自嘲和黑色幽默能续命。
说到底,胖东来的“良心人设”翻车,从来不是单一事件、而是多点连发。买你服务,认你产品,但没人认你“大道理”;支持你,也是因为你懂得照顾顾客需求,而非推销企业价值观。现实比故事更骨感,企业家只要忘了初心,口碑是老百姓给,丢了就捡不回来。
看到这里,案子其实没结局——到底企业家该不该有强烈“人设”?舆论压力下,是坚持自我,还是顺大流?利与义、理与情,这中间的分寸又该怎么把握?在互联网真实“案卷”里,这种问题远比商品真假复杂。想说的,还不如留给评论区:你希望自己买的饭,老板值不值得你信任?他的人设会不会影响你的选择?
这些问题,没人能给绝对呵护。像我这种天天追着烂摊子收场的职业,早就习惯了“两分真诚、八分自救”。剩下的,交给案发现场的你们。
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,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及时回应。
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,配资网站炒股,中泽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