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是很久很久很久没有喝过《黄芽雪》了。
去年就没有喝到过。
去年的白鸡冠“难产”,采摘那两天的天气不太好,而茶农又抢着去采肉桂了,没顾上白鸡冠这种比较小众的品种,没给它一个采摘的好天气。
是以,去年的白鸡冠,虽然李麻花觉得够味了,但在金牛座村姑陈这里,总觉得差了点意思,达不到我心目中的白鸡冠的要求。
所以去年,没有为列位看官奉献上《黄芽雪》。
真的是很遗憾。
武夷岩茶的特性便是如此。
并不是每一年,都能喝到那款心仪的茶、那个心仪的味道。
每年的气候不同,降雨和日照的长度与强度不同,这使得岩茶茶树们,在生长期的时候,积累的芳香物质便是不同。
那么,就算是同一株茶树上采下来的茶青,让同一位师傅来制作,做出来的香气滋味汤感,也年年都会有差异,并不完全相同。
图片
另外就是采摘的季节的天气条件,也很重要。万一下雨,或者雾气很重,那采下来的茶青在走水这个环节,就非常考验制茶师的技术与经验。
一个不到位,有可能,就会做坏掉,做得不好喝,影响到整体的风格。
那句古诗,“有花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”,是武夷岩茶非常经典的写照。
遇上喜欢的香气滋味,一定要多囤一点,多喝一些。
因为有可能,明年就做不出这个味道来了。
也许后年也做不出这个味道来了。
也许十年八年后,才会与这股子香气滋味重逢。
这绝不是危言耸听,这是真实的描述。
彩虹茶友喜欢的那款虎嗅蔷薇,五六年了,愣是再也做不出来那个味道,这种遗憾,只有当事人才知道。
SO,这款《黄芽雪》,极难得遇到的古老名丛,极难得做出来的药香鲜汤、微苦融甜,喜欢白鸡冠的茶友,一定不要错过它。
过尽千帆皆不是,斜晖脉脉水悠悠。
图片
武夷名丛白鸡冠
《黄芽雪》
【品鉴笔记】
干茶:
条索均整,中等大小,揉捻紧结。
干茶整体呈黄绿色,黄绿各半,不偏不倚。
嗅闻之,有炒坚果的香气,亦有淡淡焦糖香与熟香在其中。
第一冲:
揭盖便是浓浓的鲜爽草药香气,在盖上荡漾。
那是一股极鲜爽但又不轻浮的,属于夏季时天天喝的那些生长于闽地山野之间的,随手可摘的凉茶的气息。
那种你在山上行走了半晌之后,回到阴凉的老房子里,灶上温着的那一锅解暑的凉茶的气息。
有几分清凉,有几分药香,有几分茶味。
十分地家常又妥贴。
这股清凉的草药香,还很持久,在盖上可以留存很久很久,从沸水注入、合盖出汤时起算,一直到出汤后十几二十分钟,凉茶般的草药香,一直未散,就那样牢牢地控制着盖香的全场,坚固而不挠。
幽幽地释放着它的芬芳。
盖香的尾调上,依旧是这股鲜爽草药香气在弥漫着。
焦糖香此时浮了上来,以及发酵后生成的轻度酵香,那种圆融的、微熟的、微甜的焦糖香。
正是这一点熟香与甜香,让人将它与白茶牢牢地区分了开来。
此时的白鸡冠,就像是白茶的姐姐,更成熟,更稳重,更妥帖,更家常。
第一冲的汤色,是晶莹的赤金色。
刚鎔过的,还没有被空气氧化过的黄金的颜色,比明黄更黄一些,带着炫目的金光。
对着室外的蓝天白云,只觉得白鸡冠,真真是武夷岩茶中的异类,它香清幽莹,如果要在武夷岩茶的烟熏火燎里寻找到一丝独属于夏季的清凉,那白鸡冠,正正好。
为了要保留下品种特征,它的火工不能焙得太高,浅浅的中火到中足火便够了。
至于发酵,40-50%顶多了。
这便给了它的汤水,以纯粹纯净之美,也给了它的鲜爽,以独树一帜的存在。
于是,白鸡冠的汤水喝在嘴里,便是清鲜的,鲜甜的,鲜爽的,带着浓浓的草药味的,而回甘,却是迅速泛上来的,还带着药香的蜜甜。
像是一款采了药草的花酿的蜂蜜,甜中,带着药意与微苦。
正是这种碰撞,让口感更加丰富,让层次更加分明。
清甜的微苦,不多不少,正正好,刺激到我们的味蕾。
这种独特的口感,令人欲罢不能。
图片
第二冲:
煮玉米须的香气和煮草药凉茶的香气,一同浮现在盖上,成为第二冲盖香的前调。
沸水冲入的那一刻,这股混合型的芳香,便携着手,相伴着,一同升腾了上来。
扑在泡茶人的鼻端,是一股子夏季雨后的清静和美。
雨后的山野,刚被淋湿的树木花草,又被阳光沐浴着时,水汽蒸腾,荷尔蒙释放的那股子气息。
又潮湿,又幽香扑鼻。
第二冲的盖香上,草药的香气比前一冲更加地明显,也更加地浓郁了。
当然,它也多了一个转折——多了煮玉米须的香气所带来的新层次,于是,这一冲的盖香,就更丰富了。
这是芳香物质增量释放的标志,说明在第二冲里,这款花名叫做《黄芽雪》的武夷名丛白鸡冠,它的内质的释放在增加,它所贡献给我们的感官体验,在不断加强中。
盖香的尾调,是素淡的草药香。
那种煮到第三遍的草药的气息,几近淡去,不复第一煮时的浓郁醇厚,却有一种淡极始知花更艳的清素之美。
曲终人未散,茶淡仍有香。
第二冲的汤色,相较前一冲,更加地金黄了。
有一种塞上草原到了秋季,那叠翠流金的耀眼。
看上去就是金灿灿的,令人只想大喝一顿才满足。
汤水入在口中,是柔润的,柔美的,清柔的,仿佛菖蒲一类的香草,浸到井水中许久,芳香浸到井水之中的那种清幽甘香。
很难想象,这是一款入口便清甜的,武夷岩茶。
如果您是一位新茶友,那这款白鸡冠《黄芽雪》的清甜甘香,大概率会刷新你对武夷岩茶的认真,颠覆你对武夷岩茶的印象。
汤水中的第二个滋味,是药香。
夏天常煮的夏枯草,百花蛇舌草的气息,清新而带着微微的清苦,与汤水中的柔甜混在一起,竟然神奇地,焕发出一种新厅的口感体验来。
微苦又甜,甜中带苦,苦中生香,香中带蜜。
黄芽雪的这番口感,实在是,在武夷岩茶中可以独树一帜。
难怪,白鸡冠会在岩茶两千多个品种中脱颖而出,成为四大名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。
这番的香气与滋味,实实在在是,令人喝过便难以忘怀。
成为永恒的经典。
图片
第三冲:
清雅的苦楝花香,混合着煮凉茶的草药香气,在盖上袅袅升起。
是一股独特的香气。
是花香,药香,草香,木质香一同组成的,芳香方阵,齐齐整整,规模宏大,仿佛今晨的阅兵。
苦楝花的花香是柔的,幽的,清雅的;煮凉茶的草药香,是微苦的,又清鲜的;草香是柔的,鲜嫩的;木质香是苍劲质朴的。
这四种香气集合在一起,于武夷名丛白鸡冠第三冲的盖香里,头一个冒出来,实在是,有点令人措手不及。
你很难想象,有以浓郁厚重著称的武夷岩茶大部队里,居然有一款,是清新的,鲜爽的,鲜嫩的,花香微苦的,带草药香气的,微熟的茶。
只能感慨,这股综合香型,过于新颖,也过于新奇了。
闻之,便会欲罢不能。
盖香的尾调是草木之香,凉茶煮到第三道时,那种悠然淡去的香气。
原来的草药香仍有残留,但却淡了,弱了,退了。
仿佛春尽之时,青褪残红,细水浮花,令人留恋,令人眷念。
第三冲的汤色,跟第二冲一样,是金灿灿的黄,那种浓郁到极致的,无数金光堆叠出来的黄。
盛在玻璃公道杯中,便是一杯流金,勾得人只想,立马端起来,大喝一盏。
茶汤中的触感,是柔糯的。那种细滑的柔,那种绵软的糯,含在口中,如若无物一般的。
并且,汤水还极嫩。跟晨起的嫩豆腐花似的。
颤巍巍,嫩滑滑,柔若无骨。
汤中的滋味,是香的,是甜的,是鲜的,是嫩的。
香的是苦楝花一般的香,甜的是花蜜一般的甜,鲜的是刚采的细芽一般的鲜,嫩的是现采的花瓣一样的嫩。
这些滋味混合在汤水里,一入口,便是甜香鲜香,盈了满口。
清灵空润,美不胜收。
名丛之名,实在是,实至名归。
图片
看完这篇文章
#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#
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
▼▼▼
▼▼
那些你不知道的茶叶冷知识,知道3个算你牛...这5种白茶,全都是“坑”,茶掌柜把买家当...这5种盖碗,早该进入泡白茶的“黑名单”了...2025年的秋白茶品质如何?白茶圈中最值得入手的6款好茶,你都拥有了吗?一个卖假茶的人,居然一夜间就拥有了两千平方的云茶仓?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,配资网站炒股,中泽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